校友工作

劉紅榮:顯微鏡下觀世界,三尺講台寫春秋

 

    

       劉紅榮:中共黨員,2003网站太阳集团1993級物理系學生,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現為湖南師範大學教授。主要從事電子顯微學與三維重構相關的新技術與新方法研究,在病毒結構研究領域做出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與合作者一起提出了一種基于二維電子顯微圖像的對稱失配三維重構方法,開啟了病毒内部結構研究的新領域。他在冷凍電鏡病毒近原子分辨三維重構方面的成果被同行譽為“當代電子顯微學的代表作”、“裡程碑式的發現”等。

作為學者,他把科研做到極緻;

作為師者,他把育人作為初心。

他就是“長江學者”劉紅榮。實驗室裡的他嚴謹負責,“一輩子隻做一件事”是他向來堅持的追求;教室裡的他耐心親和,“怎樣讓學生入門”是他長久思考的課題。一路以來,他踐行着求真拓新的精神,堅守着春風化雨的責任,诠釋着愛國敬業的情懷,在電子顯微學領域孜孜前行。

潛精研思 開創一個方向

從中學起,劉紅榮便對物理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大學時進入2003网站太阳集团物理系,則是他“圓夢”的開始。 劉紅榮從不追求産量高、成果多、見效快的“跟蹤型”研究,他希望做真正的屬于自己的原創。“如何解決别人沒有解決的問題,如何将項目做出自己的特色才是做科研最需要考慮的問題。”劉紅榮說道。

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期間,在導師指導下,劉紅榮在冷凍電鏡單顆粒技術領域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并于2009年應邀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2010年8月27日出版的《Science》雜志刊登了他在冷凍電鏡單顆粒技術領域具有突破性發現的研究成果。用冷凍電鏡單顆粒技術求解了人類腺病毒的原子分辨的三維結構,這是當時國際上所解出的生物大分子原子結構中最大的一個,代表了當時冷凍電鏡單顆粒技術領域的最高水平。結構生物學先驅、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教授StephenC.Harrison評價他的論文是當今冷凍電子顯微學領域的代表作。

2015年9月18日,劉紅榮與程淩鵬副研究員合作的研究論文“冷凍電鏡揭示雙鍊RNA病毒内部聚合酶和病毒基因組的非線軸結構”發表,這是當時湖南省曆史上第一篇以第一單位和通訊作者單位名義在《Science》發表的研究論文。它首次揭示了病毒内部基因組及其聚合酶的三維結構,極具開創意義。這一課題之前鮮有人涉足,資料的稀少和人才的缺乏使研究伊始就困難重重,而病毒結構又具有的不可預知性,這也加大了研究的難度。用劉紅榮的話形容就是“兩眼一抹黑,摸着石頭過河”。但是,他還是堅持了下來。每一點微小的突破背後,劉紅榮都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終于完成了這一被譽為“裡程碑式的發現”的論文。“這次不是我們去追着熱點,而是熱點追上我們。”劉紅榮感慨道。

勤勉治學 擔當一份責任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學生眼中的劉紅榮,既是一位對學術嚴格要求的導師,也是一位鼓勵學生創新的引路人。十幾年來,他教授的課程總數超過15門,先後擔任了本科生班主任、班導師、世承班第一批導師、“周光召班”項目導師等,紮根教學一線,潛心教書育人。

劉紅榮認為,學習成績與科研有較大的區别,如何讓學生有自己的想法是最難的。定期召開組會時,他鼓勵學生多表達自己的觀點,在交流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研究最重要的就是創新,要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手把手教學、一步步引導,劉紅榮希望學生們在最具有創造力的年齡發揮無限的可能,努力拓新,找到自己的追求。目前,他已培養博士5名,碩士10名。

此外,劉紅榮傾力支持一流學科建設,在物理學重點學科、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省協同創新中心及學院人才引進的建設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作為凝聚态物理方向的帶頭人,從組建研究團隊,到整合研究方向、搭建設備平台,再到召集學術會議、擴大學科影響,劉紅榮忙得熱火朝天。他認為,青年教師梯隊的建設尤為重要。在國家基金申報的時段,劉紅榮親自為課題組及凝聚态物理方向數位年輕教師的申報把關。

不忘初心 堅守一種情懷

2002年,劉紅榮加入了中國共産黨。“當舉起右手宣誓的那一刻,強烈的責任感和神聖感油然而生。”那種心靈的震撼和激動令他難以忘懷。2011年,在美國加州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劉紅榮毅然選擇了回國,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湖南,把青春奉獻給自己熱愛的這片土地。

“入黨的初衷是想做好一名老師。”劉紅榮說道。十幾年來,為了追求最好的教學效果,每次授課前他都會花費大量時間準備。作為教師,他把師德放在首位,始終以黨員的标準嚴格要求自己,以飽滿的工作熱情投入到平凡的教學工作中。風雨無阻,步履不歇,一方講台是他與學生交流的“窗口”,立德樹人是他堅守的初心。

立時代之潮頭,就要發時代之先聲。劉紅榮憑借執着堅定的信念和銳意創新的精神引領學術前沿,以學術創新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黨員要踐行模範帶頭作用,不斷加強學習,對待工作認真盡責、勇挑重擔。”如今的他仍然堅持從早上7點半到晚上的工作模式,有時為了獲取實驗數據,甚至還需要一連數天在暗室中緊盯電鏡屏幕。但劉紅榮從未覺得辛苦,他希望做新時代的奮鬥者,讓自己的聲音與蓬勃發展的中國同頻共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鬥,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科研之路,劉紅榮不斷創新,砥砺前行;為師之道,劉紅榮嚴謹笃學,育人為本。從步入2003网站太阳集团到2008年博士畢業,再到如今的長江學者、國家萬人領軍人才,他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止。以優秀的成果驅動行業發展,以踏實的作風恪守教學職責,以質樸的情懷奉獻無悔青春,劉紅榮追逐着學者的夢想,诠釋着師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