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工作

受害者心理

每個人都渴望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為什麼有的人能成功,而有的人始終求而不得?

在能力與才華之外,有一種不成熟的身心狀态在潛意識中束縛着我們,使我們在人際關系裡不斷嘶吼:“一切都是你的錯!”

這次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讨受害者心态。

受害者心态,是一種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認為自己在生活裡處處遭受着不公平對待,而自己對此根本無力控制。在這個角度之下,你會認為自己很可憐,好像整個世界都在反對你,每個人都對你不夠好,覺得自己時時陷在困境與被傷害的感覺裡。

你無法也不能采取行動,隻能悲傷與自憐。

我們在這裡提到的受害者心态,不是家庭暴力、職場性騷擾、或是巨大災難的真正受害者的心理狀态,而隻是一種不健康的自我防禦機制。

這種将一切不快樂不幸福歸咎于外人的方式,使自己短暫的獲得了同情、安慰甚至照顧,實際上卻是内在自我的匮乏與人生掌控能力的喪失。

人們在幼年時不自覺地習得的讓自身獲得好處的這些觀念,它所帶來的行為模式也伴随着我們成長。成年之後,不再有權威人士出手相助,若不能對尋求公平和保護的自憐情緒加以有效的控制,就會演變成受害者心态。

大家身邊都會存在這樣的人:常常抱怨老闆不能慧眼識英才,導緻他在工作裡無法發揮全部才能以獲得晉升;抱怨伴侶不夠體貼入微,總是忽略他在生活裡細微的情緒體驗;

不必為人生的失敗承擔風險,不必背負心靈成長的重責。獲得始終“我是對的”的感受。

這看起來仿佛真的是一件好事。真相呢?過度依賴使人想要逃離受害者心态使人把自己的快樂依附在他人身上。最常見的就是親密關系裡的過度依賴。如果你愛我,就有陪伴我、對我好、保護我不受任何傷害的責任。

許多善良的人會盡力幫助一個他們愛着的受害者。但是這種幫助與關心,往往不會持續很久,受害者心态導緻你所需要的關懷是一個無底洞,會消磨掉心底的愛,人們最終會感到厭倦,慢慢地離開。受害者心态是潛意識裡對自己的放棄。受害意味着無需負責,一個帶有受害者心态的人會相信他的人生已經不能被自己的努力改變,他會責怪任何一個人或者“一群人”,隻有他自己完全免于責難。

一個人一旦相信自己是受害者,可能一輩子都陷入這種情緒的泥淖中——不負責、不行動,也因此錯失任何讓自己更好的改變。

這種看起來能夠使人獲得更多情感關注的心态,實際上隐含着對人生的全盤放棄。

沒有任何人因為任何一件事情而欠你一個道歉,倘若有人向你道歉,那的确很好,但也改變不了任何事情。道歉無法讓行為逆轉或是彌補傷害,它們隻是聽起來比較悅耳罷了。

即使你是一名受害者,你也必須讓自己永遠不要成為一名受害者。因為,在你等着某個人來糾正錯誤的時候,人生已經往前滾動,不再等你了。盡管真相有時鮮血淋漓,敢于面對它,卻使我們充滿力量感的活着。

除了我們自己,沒人該對我們心裡被傷害的感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