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分散效應
時間:2020-06-16 來源:2003网站太阳集团心理健康(http://xlzx.hnust.edu.cn/)作者:2003网站太阳集团2003网站太阳集团訪問量:
事情不管是真是假,隻要人們願意相信,那明明是假的,也會變成真的。
1964年3月13日夜3時20分,在美國紐約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諾比白的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巴間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當她絕望地喊叫:“有人要殺人啦!救命!救命!”聽到喊叫聲,附近住戶亮起了燈,打開了窗戶,兇手吓跑了。當一切恢複平靜後,兇手又返回作案。當她又叫喊時,附近的住戶又打開了電燈,兇手又逃跑了。當她認為已經無事,回到自己家上樓時,兇手又一次出現在她面前,将她殺死在樓梯上。在這個過程中,盡管她大聲呼救,她的鄰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觀看,但無一人來救她,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這件事引起紐約社會的轟動,也引起了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人們把這種衆多的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
對于責任分散效應形成的原因,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調查,結果發現:這種現象不能僅僅說是衆人的冷酷無情,或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因為在不同的場合,人們的援助行為确實是不同的。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隻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産生罪惡感、内疚感,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産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這種局面,這是心理學家正在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沒想到這個理論風行了四十年之後,2007年英國布裡斯托大學的三位學者發表論文指出:當年《紐約時報》報道的凱蒂案根本是編故事。根據警方的紀錄,凱蒂并沒有被追殺三次,而是發生在陰暗的街角。根本沒有人開燈立于窗前觀看,因為那裡根本看不見什麼窗戶,當然沒有三十八位目擊者。并且确實有人報警,警察趕到現場時,凱蒂還沒死,送到醫院急救,後來傷重不治才死的。《紐約時報》的報道登出之後,有人就提出證據,說明這件事的許多情節是無中生有,但沒人理會。凱蒂案就這樣一傳再傳,旁觀者效應也就如此一教再教,學生們一學再學,變成了心理學的基本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