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工作

習得性無助效應

“習得性無助”指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也是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心理狀态。

“習得性無助”發現過程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在1967年研究動物學,他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隻要蜂音器一響,就給狗施加難以忍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于是在籠子裡狂奔,驚恐哀叫。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狗就趴在地上,驚恐哀叫,也不狂奔。後來實驗者在給電擊前,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倒地呻吟和顫抖。它本來可以主動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為什麼它們會這樣,連“狂奔,驚恐哀叫”,這些本能都沒有了呢?因為它們已經知道,那些是無用的。“習得性無助”在教育活動中的表現出來。這一項研究顯示,反複對動物施以無可逃避的強烈電擊會造成無助和絕望情緒。

直接表現

習得無助感最常見的描述是:一個人消極地面對生活情況,經常沒有意志力去戰勝困境,而且相當依賴别人的意見和幫助。成因不單是生活情況的改變,或是特殊的生活體驗,服用藥物有時也會造成這種心理困境。

對人的啟示

在對人類的觀察實驗中,心理學家也得到了與習得性無助類似的結果。

細心觀察,我們會發現:正如實驗中那條絕望的狗一樣,如果一個人總是在一項工作上失敗。他就會在這項工作上放棄努力。甚至還會因此對自身産生懷疑,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無可救藥。”

而事實上,此時此刻的我們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态中,這種心理讓人們自設樊籬,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身不可改變的因素,放棄繼續嘗試的勇氣和信心。破罐子破摔,比如,認為學習成績差是因為自己智力不好,失戀是因為自己本身就令人讨厭等。

所以要想讓自己遠離絕望,我們必須學會客觀理性地為我們的成功和失敗找到正确的歸因。克服習得性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