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學者關于心理健康的标準
時間:2019-10-13 來源:2003网站太阳集团心理健康(http://xlzx.hnust.edu.cn/)作者:2003网站太阳集团訪問量:
國學者坎布斯認為:一個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應有四種特質:(1)積極的自我觀;(2)恰當地認同他人;(3)面對和接受現實;(4)主觀經驗豐富,可供取用。
馬斯洛和心理學家密特爾曼提出心理健康的十條标準:(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2)是否對自己有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能力;(3)自己的生活和理想是否切合實際;(4)能否與周圍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5)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與和諧;(6)是否具備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7)能否保持适當和良好的人際關系;(8)能否适度地表達與控制自己的情緒;(9)能否在集體允許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個性;(10)能否在社會規範的範圍内,适度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美國人格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認為心理健康包括七個方面:(1)自我意識廣延;(2)良好的人際關系;(3)情緒上的安全性;(4)知覺客觀;(5)具有各種技能,并專注于工作;(6)現實的自我形象;(7)内在統一的人生觀。
Havingurst(1952)綜合許多心理學家的意見,認為個體具有以下9個有價值的心理特質即為心理健康:(1)幸福感,這是最有價值的特質;(2)和諧,包括内在和諧及與環境的和諧;(3)自尊感;(4)個人的成長,即潛能的發揮;(5)個人的成熟;(6)人格的統整;(7)與環境保持良好接觸;(8)在環境中保持有效的适應;(9)在環境中保持相對獨立。
Scott提出多達10類共75條心理健康标準:(1)一般的适應能力:靈活性,把握環境 的能力,适應和對付變化多端的世界的能力,闡明目的并完成目的的能力,成功的行為,順利 地改變行為的能力;(2)自我滿足的能力:生殖欲(獲得性高潮的能力),适度滿足個人需要、 對日常生活感到樂趣,行為的自然性,放松片刻的感覺;(3)人際間各種角色的扮演:完成個人社會角色,行為與角色一緻,社會關系适應、行為受社會的贊同,與他人相處的能力,參與社會活動,利用切合實際的幫助,托付他人,社會責任,穩定的職業,工作和愛的能力;(4)智慧能力:知覺的準确性,心理功能的有效性,認知的适當,機智,合理性,接觸現實,解決問題的能力,智力,對人類經驗的廣泛了解和深刻理解;(5)對他人的積極态度:利他主義,關心他人,信任,喜歡他人,待人熱情,與人親密的能力,情感移入;(6)創造性:對社會的貢獻、主動精神;(7)自主性:情感的獨立性,同一性,自力更生,一定的超然;(8)完全成熟:自我實現,個人成長,人生哲學的形成,在相反力量之間得以平衡,成熟的而不自相矛盾的動機,自我利用,具有把握沖動、能量和沖突的綜合能力,保持一緻性,完整的複雜層次,成熟;(9)對自己有利的态度:控制感,任務完成的滿足,自我接受,自我認可,自尊,面對困難、充滿解決問題的信心,積極的自我形象,自由和自決感,擺脫了自卑感,幸福感;(10)情緒與動機的控制:對挫折的耐受性,把握焦慮的能力,道德,勇氣,自制力,對緊張的抵抗,道義,良心,自我的力量、誠實、率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