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工作

自由職業者真的“自由”?

據媒體不完全統計,約有60%以上的在校大學生和剛畢業青年選擇從事副業,同時也有近20%正在選擇适合自己的副業。如今,越來越多的“斜杠青年”選擇開啟自己的第二職業,即為副業。

暫不提副業是否剛需,既然有副業的興起,必然将流行一種工作方式:自由職業者的興起。

“自由職業者”不是新型詞彙,在很早以前就固然存在。

《韋氏大詞典》對此的解釋是:自由職業者是腦力勞動者(作家、編輯、會計等)或服務提供者,不隸屬于任何組織的人,不向任何雇主作長期承諾而從事某種職業的人。

自由職業早期是純粹的腦力活動,多以激發創作靈感為主,如作詞編曲、會計代賬,不受地域、時間的控制,其創作者在身體上比較享受自由,故名“自由創作者”。

随着當今互聯網科技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職業趨于“自由職業化”,如電子競技運營師、新媒體策劃師、短視頻vlog博主、直播網絡紅人、插畫師、計算機編程師等等。

職業自由化可以:規避企業大規模裁員、體制改革倒閉風險,如這次新冠疫情;不用996,擺脫死工資,告别循規蹈矩的日子;提前按照自己規劃、設定的人生軌迹行走;日常溝通靠微信,任務交接靠郵件,沒有勾心鬥角的宮廷劇;不用擠地鐵,随心所欲切換工作場景......

即使自由職業化有諸多優勢,但是我仍然——不建議你從事自由職業。

自由職業者雖然比全職工作有更多可支配的時間,沒有領導上司管控自己,但是自由職業的畢竟還是職業,還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來換取生活所需——錢。

我想,一提到“公務員”、“事業編”,這種朝九晚五的體制工作,給人的印象總是:人生沒有沖勁、事情多、人際關系複雜、時間死闆固定、沒有自由.......

如果你沒有過硬的技能,趁早放棄自由職業念想。古典曾言:自由職業的“自由”是能力自由。

隻有當你的能力足夠強大,超過組織中的任一個體,你才能應對各種存在且緻命的風險。

抵抗風險的能力無疑就是:過硬的技能,強大的心理。衆所周知,自由職業者是孤獨的。

自由職業者往往從事的是創作方向,你需要一個人在房間裡默默工作,一個與客戶溝通合作,一個承擔着種種可能發生的風險,有時候你的努力可能遲遲得不到回報、受到父母的質疑等等。難免會寂寞、失落、沮喪,甚至焦慮不安。

比如今年罕見的新冠疫情,算是給大批自由職業者當頭一棒,他們不像上班族,沒有公司給予的各種福利保障措施,大環境變化所帶來的“緩沖空間”幾乎為零。

以上種種,你需要足夠的心理能量進行自我排解和消化,消滅這些不良情緒,正視生活。

最後的最後,還是經典那句話。“選擇的權利掌握你們自己手中。”自由職業者,既然它存在,就有适合他的人,我相信,每一位自由職業者都是人生最好的主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