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工作

大腦的啟動效應

當你看到一串詞“健忘的、秃頂的、灰白的”後,你所做的動作會比平時更慢?

當你在初次約會時手捧一杯熱咖啡,更容易覺得對面坐着一位溫暖的紳士?相反,若是喝着一杯冰飲,你對他的好感度會降低?

如果你沒學過心理學,你一定覺得以上情況不可思議,而這正是心理學上一個著名的效應——啟動效應。

上個世紀,心理學家約翰·巴奇(John Bargh)和他的同事們準備了一系列包含5個詞的詞組,讓被試從中挑出4個來組句。當被試完成組句任務後,又被叫到大廳另一頭的辦公室去參加另一個實驗——事實上,這一過程才是實驗的關鍵。實驗者記錄下了被試從大廳的一頭走到另一頭的時間。有一組被試面對的詞組中有一半詞是與老年人相關的,比如“佛羅裡達州”(佛羅裡達州是美國的老人天堂)、“健忘的”“秃頂的”、“灰白的”、“滿臉皺紋”。

結果發現,這組以老年為主題造句的被試,走得要比其他人慢得多。也就是說,在接觸到有關老年的概念後,他們的行為也被影響了,變得與老年有關(變慢了)——這一切的發生都是無意識的。

2010年,約翰·巴奇又做了另一個實驗告訴人們,不僅概念會影響行為,觸覺也會影響判斷。實驗者将被試分為兩組,分别提供熱咖啡和冰咖啡。被試的任務是看陌生人的照片,并評判其人格。結果,事先拿到熱咖啡的被試,相比于那些拿到冰咖啡的,更傾向于判斷照片裡的人是溫暖的人。也就是說,手心接觸到的溫度,影響到了他們對照片中人物的判斷——同樣,他們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以上兩個實驗都揭示了:先前的某一刺激,會對後來産生無意識的影響,即啟動效應。

啟動效應最大的特征便是“無意識”。是的,我們時常在生活中受到其影響卻不自知。

當我們在電視上數次看到某品牌的洗腦廣告後,走進超市可能就不自覺地将它放進了購物車,即使我們根本不需要。我們習慣在電腦顯示器旁貼上便簽、記錄瑣事,以為這樣能提高工作效率——其實我們恰恰被啟動效應所誤。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多半會掌握一種“自嘲”的技能。但是根據啟動效應,自嘲的程度過了頭,我們可能會騙過自己的大腦。當我們在做正事時,腦海中卻下意識地跳出那些“我做這個不行”的謙虛之詞,結果一語成谶。

啟動效應的存在,向我們澄清了:我們其實并沒有那麼理性自主,也沒有那麼深思熟慮。有時候,大腦的内隐記憶和直覺系統,總會先我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