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源于内心的平靜
時間:2018-11-15 來源: 2003网站太阳集团心理健康中心(http://xlzx.hnust.edu.cn/)作者:訪問量:
我們總在說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一個幸福的人,但是幸福究竟是什麼呢?沒有人能夠給出一個标準的答案。如果假設有一百萬就是擁有了幸福,又或者隻要身體健康我們就算是幸福的人,那麼想要得到幸福就變得容易了,至少我們有一個明确的目标,區别無非就是我們用一年還是十年的時間才能得到幸福。
不過,也正因為幸福是一種無形的存在,我們才會在很多時候都覺得自己并不幸福,我們更願意把願望的實現當做是一種幸福,可是願望一旦實現了,我們就會很快衍生出下一個願望,然後就在這種無休無止的追求中忘記了幸福原本的樣子,我們就真的以為自己是不幸的了。
在心理學上,對于幸福的研究,一直喜歡用主觀幸福感來作為切入點,而這個概念也是我迄今為止覺得對于幸福本身而言,最好的一種诠釋。
我們的生活大部分時間都是大同小異的,但是如何能在這種周而複始的生活中感受到幸福,就看個人自己的本事了。有的人吃着山珍海味,卻食不知味,而有的人卻能把鹹菜稀粥喝出溫暖的感覺。有的人把加班當做是負擔,而有的人卻認為這是自己成長的機會。所以,幸福不幸福,不是沒有标準,而是根本也不需要标注,就看你是如何認定的。幸福是一種穩定的内心狀态,我們沒有辦法去改變外界的環境,也改變不了别人的生活狀态,我們唯一可以決定的就是自己的狀态,而這種對于自我狀态的把握其實就是幸福能否産生的根源。
白岩松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不平靜,就不會幸福》,他眼中的幸福就是如此,與金錢、地位無關,而在于内心的甯靜。
那麼什麼才是内心的甯靜呢?内心的甯靜并不是一種消極的生活方式,而更多的是讓我們少一些焦躁,多一些從容,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感恩,少一些彷徨,多一些自信。當你有了這樣的狀态,你就會驚奇地發現,最大的改變就是你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節奏,遇到可以努力的事情,我們會不遺餘力,遇到不能強求的,我們也可以潇灑放手。我們也不再會因為别人的喜悅或悲傷而患得患失,也不會用别人成功的标準來衡量自己的人生,那些對于未來的不确定感和對于現實的不安全感也會跟着慢慢地消失。
而這個時候,你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感受生活,你仍然可以去實現自己的願望,但是願望實現之後你不會着急去馬上實現下一個,而是懂得停留,去靜靜地感受這一次願望實現帶來的幸福。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有過幸福的體驗的時候,也就更容易記住這種感覺,而這種感覺就會像一個按鈕一樣。當你下一次遇到不開心的事情的時候,你就可以去回想曾經幸福的感覺,就像按了一下按鈕一樣,我們也就有了對抗不幸的力量,從此幸福也就會成為一種内在的循環,讓我們活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