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培養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學制:本科四年

專業曆史沿革:本專業前身為1994年開始招生的電子技術專業,随着辦學條件及師資隊伍的加強,分别于1996和1999年開始招收應用電子技術教育和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本科生,2003年開始招收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生,至今已有27年辦學曆史,2020年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依托本專業,分别于2016年和2019年分别獲批職業技術教育(信息技術)和電子信息(集成電路)兩個專業碩士點。

專業特色: (1)依托基地建設,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與業内知名企業、強校等合作建立實踐基地4個,近年來先後投入經費近500萬元用于實驗室建設。(2)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開設“雙創”課程,開展“雙創”活動,選拔本科生加入科研課題組,建立項目式、研究性教學體系。(3)依托電子信息(集成電路)工程碩士學位點、智能傳感器與新型傳感材料湖南省重點實驗室等學科科研平台,形成了“嵌入式系統”、“人工智能”、“新型電子元器件”等特色方向,引領專業發展和培養質量提升。

培養目标:本專業以“五育并舉”和“三全育人”為導向,堅持立德樹人,德育優先;立足湖南,服務全國,面向世界,培養品德優良,知識豐富,能力突出,适應經濟、社會與科技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本專業畢業生應具備數學、物理、電路、計算機基礎知識,系統掌握電子信息科學所必須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及實踐技能,受到良好的科學思維、科學實驗和初步科學研究的訓練。

本專業學生畢業5年後預期達到如下目标:

1、具有良好的工程實踐、初步科學研究及創新創業能力,能夠運用本專業知識理解、分析以及解決電子信息領域的相關問題。

2、具備獨立思考和執行任務、團隊協作和有效溝通的能力。

3、具備持續學習的能力,能夠跟蹤并掌握電子信息領域的新産品、新技術、新理論及電子信息産業的最新發展情況。

4、具備跨領域學習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及外語能力。

5、具備良好的職業倫理道德、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意識。

師資隊伍:通過引進與培養并舉,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形成了一支學曆層次高,職稱、年齡和學緣結構合理,專業和學術方向分布合理的教師團隊。本專業現有專任教師1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講師9人,高級職稱教師占47%;15人擁有博士學位(海外博士1人),占教師總數的88%;40歲以下7人,41-50歲7人,51~60歲3人;現有湖南省學科帶頭人1人,省高校青年骨幹教師2人,省青年教學能手2人。多位教師曾在湖南省教師講課比賽中獲獎,2位教師曾獲評全國大學生光電設計大賽優秀指導教師,3位教師曾獲評湖南省大學生“挑戰杯”優秀指導教師,教師團隊曾兩次獲得湖南省教學成果獎。

主要課程:電路分析、模拟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算法與數據結構、電磁場與電磁波、微波技術基礎、微機原理與接口、單片機原理及應用、信号與系統、通信原理、數字信号處理、半導體物理、量子信息技術等。

就業前景: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畢業生具有寬領域工程技術适應性,就業面很廣,就業率高。畢業生可在電子信息類的相關企業中從事電子産品與設備的設計與開發、生産、經營與技術管理工作。也可以在政府部門或企事業單位從事機電設備、通信設備及計算機控制等設備的裝配、調試、檢測、安全運行及維護管理工作。同時,有30%左右的畢業生繼續深造。近年來,本專業考研錄取率一直名列學校前茅,有一批優秀畢業生已在國内外一流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成為技術或管理崗位上的骨幹人才。